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山东省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实施办法

时间:2024-07-22 14:01:4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00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山东省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实施办法

山东省政府


山东省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实施办法
山东省政府



第一条 为了稳定粮食市场,防止粮食价格大幅度波动,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根据国发〔1994〕31号《国务院关于印发〈粮食风险基金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地方粮食风险基金是各级政府用于平抑粮食市场价格,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实施经济调控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从1994年粮食年度起,省和各市地、县(市、区)必须建立足够的地方粮食风险基金。
第四条 地方粮食风险基金用于地方储备粮食和地方政府为平抑粮食市场价格吞吐粮食发生的利息、费用和价差支出;对以种粮为主、既缺粮又缺钱的农民,因吃返销粮的粮价提高而增加的开支给予补助。原来由扶贫经费、社会优抚救济经费等开支的事项,不得挤占粮食风险基金。
地方粮食风险基金规模根据地方粮食风险基金的用途确定。
第五条 省级粮食风险基金的资金由省级财政从省级节余的粮食补贴、粮食专项补贴和其他资金构成。
市地、县(市、区)粮食风险基金的资金由省下拨的中央补助和地方财政预算安排构成,两项资金的配备比例原则上为1:1。各地自筹的资金来源主要有粮食价格放开后地方财政节余的补贴和地方财政预算已安排的地方储备粮利息、费用补贴及其他预算资金。具体到各市地、县(市
、区)的资金配备比例,地方筹资渠道,不一刀切,以达到需要的资金规模为标准。
第六条 各市地要组织财政、经委、物价、粮食、农业等部门认真测算,按照第四条用途要求测算地方粮食风险基金规模,报省政府审定。省政府根据各地测算的规模,两项资金的配备比例,确定各地地方粮食风险基金的最低规定。各地实际筹措资金总额不得少于最低规模,除省下拨
中央补助资金外,缺额部分全部由各地自筹。最低规模所需资金必须在今年内全部到位,以后年度随使用随补充,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省下拨的中央补助资金和各地自筹资金必须同时到位,如各地自筹部分不能及时到位,省下拨的中央补助部分也相应减少。
第七条 地方粮食风险基金的调度使用权属同级人民政府。地方粮食风险基金由同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设专户管理。省级粮食风险基金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物价局、粮食局、经委、农业局负责管理。
第八条 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财政在编制预算时,应将当年安排的地方粮食风险基金纳入预算。在预算执行中,地方粮食风险基金的拨付应摆在优先位置。当年结余的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可以结转到下年滚动使用。具体财务处理办法由省财政厅商有关部门制
定下达。
第九条 政府通过储备和吞吐粮食的办法,实施对粮食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当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国家规定的收购价格时,政府委托国有粮食部门按照国家确定的收购价格敞开收购农民交售的粮食,粮食企业要本着“保本微利”的原则进行经营。经营这部分粮食所需利息、费用,由地
方粮食风险基金代垫,粮食销售后,粮食企业必须如数归还代垫的资金。当粮食销售价格过高时,政府委托国有粮食部门抛售粮食,使过高的销售价格回落到合理的水平,一旦抛售价格低于成本价格,价差部分由地方粮食风险基金支付。抛售市地、县(市、区)储备的粮食,由市地、县(
市、区)级粮食风险基金支付;抛售省级储备粮食,由省级粮食风险基金支付。
第十条 落实好对吃返销粮农民的补助。
补助对象:真正从事种粮而又吃返销粮的农民。对种植经济作物或从事其他行业的农民,不予补助。
补助标准:对吃返销粮的农民,补返销粮新销价与原销价的差价部分。
补贴办法:吃返销粮的农户可以凭购粮本按原销价从粮食部门买粮,由财政与粮食部门统一结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克扣给农民的补助款。
第十一条 各地要把建立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同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粮食风险基金只用于企业执行政府的政策性职能所发生的利息、费用和价差支出,不得用于粮食企业正常的经营性活动。
第十二条 各市地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粮食风险基金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报省经委、财政厅、物价局、粮食局、农业厅备案。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1994年8月1日起执行,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凡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一律按本办法执行。



1994年6月28日

商业科学技术保密规定

商业部


商业科学技术保密规定

(1990年4月3日商业部以(1990)商办字第54号文印发)

第一条 为了确保我国商业科学技术秘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保护和促进商业现代化建设,根据商业部、国家保密局印发的《商业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和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制定的《科学技术保密条例》的精神,结合商业系统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保密范围。
(一)国家批准的发明——主要是指发明申报书中规定的保密要点。
(二)可能成为发明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是指已有所突破,但工作尚未完成的项目,以及预计在近期内有可能成为发明的项目。
(三)国外(地区)虽有,但系对我保密,经国内研究取得或通过内部渠道获得的技术;国外(地区)虽有报道,但我国的研究成果超过国外水平的项目。
(四)我国特有的商品生产配方,工艺技术诀窍及传统工艺——包括名特商品加工技术和传统制造关键技术,经济价值显著的动植物商品和菌种的栽培、饲养技术及培养条件;商品贮藏中新发现的病、虫害及防治病虫害的特殊方法及效果显著的防护剂生产技术;商品加工机械的独特设计、材料配方等。
(五)属于国家确定的重大商业科技的攻关项目计划以及攻关项目中的核心技术。
重要的商品资源,商品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亦应对外保密。
(六)从国外(地区)秘密获取的技术及其来源,以及从国外(地区)引进的负有保密条款限制的技术。
第三条 商业科学技术保密项目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一)国家重大商业科技攻关项目的核心技术,我国特有的重大发明创造和阶段性发明成果,特殊的国防军用商品和涉及国防军工的重要项目,涉及出口的农副畜禽商品的烈性传染病发生情况及技术数据;以及商品流通过程中新发现的病、虫害及防治技术,一旦泄露会使国家遭受严重危害和重大损失的保密项目,均列为绝密级。
(二)属于国家领先技术水平或通过内部渠道得来的技术、我国特有的商品加工技术或商品资源,一旦泄露会使国家遭受较大损失的保密项目,列为机密级。
(三)不属于绝密级和机密级,一旦泄露会使国家遭受损失的其它保密项目,列为秘密级。
第四条 保密资料的使用范围:
(一)绝密级:只限于指定的直接需要的单位和人员使用;
(二)机密级:只限于有直接需要的单位和人员使用;
(三)秘密级:工作需要的单位和人员都可以使用。
第五条 划定保密项目的权限:
(一)绝密级,由商业部按国家保密局、国家科委的有关规定划分或确定;
(二)机密级和秘密级,分别由商业部各有关司局按照国家保密局和国家科委有关规定划分或确定。
第六条 解密、降密和升密。
(一)凡国外(地区)已经不保密或国外(地区)已不属先进的技术等,要解除密级或降低密级;
(二)有的项目发现需要升密,要及时升密。
各单位对解除密级和降低密级的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其审批权限按本规定第五条办理。
第七条 科技档案的保管、使用、销毁等管理制度。
(一)保管:各单位应配备必要的档案保管设施,设专人保管,档案的密级标志应明显,收发交接要有严格手续。
(二)借阅保密资料应按本规定第四条的规定,经资料保存单位的领导批准或上一级领导部门批准方可借阅;
(三)销毁:应先编出销毁档案目录,按隶属关系报上一级领导部门批准。销毁档案时,应指定监销人。
(四)一切科学技术保密资料均不得作为废纸出售。
第八条 不准利用公开的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相、展览等宣传工具宣传报道属于科技保密的内容;不准在公开场合展览属于科技保密的内容或产品;内部刊物所刊登的内容,学术会议宣读的论文,必须注意保密。
第九条 各种到国外(地区)或国内举办接待外宾参加的商业科技展览会、博览会、技术表演会等涉外科技项目,由参展单位在筹展中,事先填写《技术项目涉外参展保密审查申报表》,经行政隶属上级主管厅、局、社同意,报商业部科技保密管理机构进行科技保密审批,并报国家科委备案。批准参展项目由审批单位开具《科技保密审查合格证明书》。否则不得组织对外参展。
第十条 国家秘密技术出口,由申请单位或个人填写《国家秘密技术出口审查申请书》,按行政隶属关系审批。
(一)属于秘密级技术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商业、粮食厅(局)、供销社和本部直属企事业单位审查后,报商业部审批,报国家科委备案。
(二)属于机密级技术的,由商业部审查后,报国家科委审批。
(三)属于绝密级技术的,禁止出口,特殊情况需要出口的,由商业部提出申请,经国家科委审查后,报国务院批准。
(四)经批准出口的国家秘密技术,由审批机关核发《国家秘密技术出口批准书》。携带有关国家秘密技术文件、资料、物品出境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出境手续。
(五)对外申请专利亦应按上述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 对外开放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科学技术保密项目不得接待外国(地区)人参观。向外国(地区)人介绍的有关科学内容和参观事项,要经批准,并需确定介绍口径、参观内容等,指定专人介绍。
第十二条 参加国际(地区)学术交流活动,向国外(地区)投寄论文、稿件、样品,出国(地区)携带的论文、科学技术资料、教材、样品、中间体、种子、菌种、种苗,对外通讯、口头交流以及私人间的通信等,不得涉及保密内容。
第十三条 对于保密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各有关单位要通过协商,本着互利互助的原则,按技术转让等规定的办法解决,参加交流、使用的单位和人员应承担保密义务。但各单位不得借口保密拒绝在国内交流。
从外国(地区)获得的科学技术资料,除与对方签订的协议中有规定需要保密的以外,都可在国内交流,但资料来源必须保密。
第十四条 各单位要加强对科技保密工作的领导,科技管理部门要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科技保密工作。要加强对职工的科学技术保密教育。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社团单位的职工都必须严格保守科技秘密,若有泄密应追究责任,有严重失泄密或窃密行为者,要提请司法部门依法制裁。
第十五条 商业部有关专业司局、直属企事业及社团单位,各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商委、商业、粮食厅(局)、供销社可根据本规定制定补充规定。
第十六条 商业部科技质量司负责商业部科技保密日常工作。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下达之日起施行。
第十八条 本规定由商业部负责解释。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

安委办明电〔2012〕25号


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委员会,有关中央企业: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稳定好转的态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当前临近岁末年初,历来是煤矿事故易发多发时期。为进一步加强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现将有关要求紧急通知如下:

一、严格停产煤矿的复产验收工作。多年实践表明,停产煤矿复产验收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一些煤矿企业在未进行安全检查、事故隐患未消除的情况下盲目恢复生产,先后引发过多起重特大伤亡事故,教训极其深刻。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做好停产煤矿复产验收工作尤为重要,各地区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一是要加强领导,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委会要专题研究制定停产煤矿复产验收的程序和标准并及时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备案。要明确停产煤矿复产验收工作的牵头部门,明确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检查验收的职责,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一律不得恢复生产。决不允许停产煤矿以任何借口、任何理由擅自违规组织生产,切实做到验收合格一个、恢复生产一个。二是要统筹考虑,做到“三个结合”,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全面提升本地区煤矿办矿水平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与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相结合,对不符合煤炭产业政策、地区产业布局及矿区总体规划要求的,不予复产验收;与煤矿关闭退出相结合,对于规模过小、资源枯竭、灾害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应研究纳入关闭退出范围,不能轻率地复产验收;与兼并重组相结合,对具有一定资源但办矿主体安全防范能力低,经评估本企业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有效治理矿井灾害的,应由先进的大型煤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不予复产验收。对整改后仍达不到复产验收标准的煤矿,有关部门应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三是要严格要求、落实责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原则,明确停产煤矿复产验收工作的部门分工,落实领导责任,并严格按照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验收程序开展工作。对已恢复生产煤矿不符合验收规定,在验收工作中降低标准、把关不严、弄虚作假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二、突出重点,认真抓好煤矿瓦斯、水害等专项治理。凡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落实“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防突效果必须达标,瓦斯防治能力评估必须合格;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抽采必须达标,通风系统必须合理、风量必须充足,安全监控系统必须运行正常;受水害威胁严重的煤矿必须按规定建立防治水机构、配齐专业人员和专用设备、落实探放水制度,水文地质资料必须齐全,老空水情况必须清楚,入井职工必须按规定进行防治水专项培训,水害应急预案必须科学制定并按规定审批、演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加强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突出抓好瓦斯、水患、防灭火、提升运输等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三、继续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各产煤地区要在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公安、国土资源、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监察等部门加大力度、密切配合,坚决取缔非法采煤窝点,严厉打击煤矿无证、证照不全或过期、超层越界开采、停工停产矿井擅自复工复产、隐蔽采掘工作面逃避检查、非法层层转包、以包代管、借整合技改之名违法生产等行为,严禁各类煤矿抢进度、赶任务和超能力、超定员、超强度组织生产,切实维护规范、有序的煤矿安全生产秩序,确保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请迅速将本通知精神传达到各产煤市(地)、县级人民政府和所有煤矿企业,并督促抓好贯彻落实。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

2012年11月24日